历史

174.一七四、战起(1 / 2)

类似茶馆里书生与百姓的对话不止发生在一处,并非所有人都赞成战争,但这一回情况不同,大烟的问题必须解决,这种时候元清帝这几年不间断关于大烟的宣传便有了作用,基本上大都赞成给真腊一个教训。

元清帝听到这些市井传来的消息,心头欣慰,总算没有白费他让百姓开智的心思,多数人脑子还是很清醒的,至于那些头脑不清楚的,他自动过滤掉了,别说真腊,他日后还想要将周边各国全都拿下来,届时这些人岂不是要气死。

对他来说,除了参战将士的家人有资格抱怨外,其他人没资格说不战。

先不提开疆拓土是每个帝王都有的野望,以大魏目前的发展趋势,盛世已经开始,而纵观历史,盛世之后大都会转为衰败,即便如今他正在逐步制定从古至今最为完善的制度,并且认真执行,但谁也无法保证这个制度能一直完损无缺的传承下去,更不能保证他之后的皇帝都如他一般勤政爱民,一旦出现一个昏君,可能他辛苦建造起来的制度便会化为乌有。

或者像他祖父神宗那般,大约做皇帝做得太久,到了晚年肆无忌惮昏聩起来,谁也管不住,若不是下头皇子们为了夺嫡反而做了不少实事,几方博弈将朝堂撑起来,说不定大魏延续不到如今,更不用说轮到他来做皇帝了。

当然,也有一劳永逸的办法,即直接改制,改为君主立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再不用操心往后如何,甚至还能保大魏永存。

但作为一个大权在握的皇帝,元清帝当然不会这么做,至少目前完全没有这个想法,至于什么民主社会就更不用提了。

话说回来,盛世到来,且无意外定会持续很久很久,至少元清帝能保证自己在位时绝不会衰落。

盛世是好,国力强盛,百姓安居乐业,万国来朝,但繁华很容易滋生安逸,安逸之下便是腐败,一旦生出懈怠之心,文恬武嬉,衰落远比强盛更快。

所以元清帝更愿意在他活着的时候向外开疆拓土,不管是用武力侵占纳入版图,还是文化移民入侵传播世界,皆好过抱着这些先进知识安居一隅。

将百姓的目光拉向远方,扩展到整个世界,总比只看到眼前,只惦记着在朝堂上玩弄权术来得好。

虽说他也清楚不可能真的做到将全世界纳入版图,甚至想要将整个亚洲纳入疆土都有些困难,并非打不下来,而是打下来要治理不容易,距离和地理的原因,无法完全集权到皇城,除非如元佩黄修所言,等火车铁轨问世,一直铺设所有疆土。

再者,随着皇后拿出来的种子越来越多,各种粮食也慢慢传到了其它各国,只怕迟早有一日会传遍全世界,包括原产地,要知道皇后拿出来的种子可是经过千年改良后的产物,产量与如今的原产不可同日而语。

包括各种农具农书,这些都是无法避免被学走的,有了这些,它国也会迅速发展起来,虽说枪炮还未传出去,但未来一旦开战,总会传播开来,除非憋着永远不使用。

若大魏沉溺眼前的盛世,等有朝一日它国发展起来,恐怕又要重蹈另一世界的覆辙。

所以长远来看,是必须要朝外开疆拓土的。

也正好趁着这个时候,给文官们他重武的信号,帮刘愿将新学扶持起来,趁着儒家还未扭曲到皇后世界明清时期的模样将其遏住,扭回正道。

扼杀当然不可能,先不说不可能完全扼杀,元清帝也不会真的将儒学扼杀。

朋党并非儒家独有,只要有人有利益,便自然而然会形成团体,没了儒学朋党,依旧会有新学朋党,除非人人都识字明理,在教育完全普及之前,他不希望看到一家独大,当一家独大时便会不思进取滋生骄纵,甚至扭曲了原本的学说,儒家就是最好的例子。

若树立起对手来,即分化了势力,也将矛盾转移。

而且儒家虽腐朽僵化,但就帮助大一统这点,他就不可能完全将其舍弃。

学说不可当政,万不可将学说凌驾于政治之上,更不能被一种学说垄断。

所以元清帝想要的是儒学和新学并立,至少目前是。

至于日后是否会融合重塑,暂且不论。

而这样抑文扶武会不会造成武官势大,这点不用担心,先不说如今军权主要捏在肃王手中,元清帝当初早就参考现代军制对大魏军队做了军改,从班、排、连、营、团到师,详细划分,编制明确。

原本的监军改为监管委员,简称监委,也是现代所说的政委,随连配备,与将士一同在军中,专司军队日常,与将领共同管理军队,人事变迁,战功确认等必须得两方一同审核才算。

最重要,监委如今有一项重要任务——教导将士们读书识字,以及一些能够传播的技能,以便将士退伍后能够快速找到谋生之路,如今哪怕是种田,也是需要通过农报悉心学习的。

点击下载,本站安卓小说APP
最新小说: 狼人狩猎法则 每年加一点从山野村夫成仙界道祖 我在战锤召唤第四天灾 大哥别卷了,你都卷成汉中祖了 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极地旅者系统流主角的我加入聊天群 明主 重生08:从山寨机开始崛起 港综:从我爱黄金开始 鼙鼓揭天破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