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晚走进院子,看到地上的樟木箱子和散落的旧物,眼睛一亮:“这不是咱们当年在南京的东西吗?你怎么翻出来了?”她拿起那件宝蓝色的小棉袄,笑着说,“我还记得这件棉袄,念念穿着它,跟我家儿子一起在吴公馆的院子里堆雪人,两人的小脸冻得通红,却笑得格外开心。”</p>
</p>
“是啊,时间过得真快,孩子们都长大了。”萧清瑜拿起那个竹制绣绷,“这个绣绷还是碧奎姐送给我的,她说用竹制的绣绷绣花,线迹更平整。我当年用它绣了一幅‘兰草图’,还送给了碧奎姐。”</p>
</p>
林晚在箱子里翻了翻,找出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上,萧清瑜、王碧奎和她站在南京总统府的腊梅树下,三人都穿着旗袍,脸上带着笑容,萧清瑜怀里抱着蒋念,王碧奎身边站着她的大儿子,林晚手里拿着一个绣绷。“这张照片我也有一张,放在相册里,时不时拿出来看看。”林晚看着照片,眼里满是怀念,“那天是腊梅花开得最好的时候,咱们约着去赏梅,还一起在腊梅树下绣了会儿花。”</p>
</p>
萧清瑜接过照片,指尖轻轻拂过照片上的人影。那天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腊梅的香气似乎还在鼻尖萦绕,三人的笑声还在耳边回响。她想起王碧奎信里写的,香港的冬天没有腊梅,她只能买些人造的腊梅花放在家里,聊以慰藉。“等下次寄信,我把这张照片复印一张寄给碧奎姐,让她也看看,想起咱们当年赏梅的日子。”</p>
</p>
林晚点头应下,从食盒里拿出绿豆糕:“快尝尝,我按照碧奎姐当年的做法做的,加了些桂花,不知道味道跟当年的是不是一样。”</p>
</p>
萧清瑜拿起一块绿豆糕,放进嘴里,桂花的香气和绿豆的清甜在舌尖散开,跟王碧奎当年做的味道几乎一样。“好吃,跟碧奎姐做的一模一样。”她笑着说,“下次咱们再做些,寄给碧奎姐,让她也尝尝,解解念想。”</p>
</p>
两人坐在梧桐树下,一边吃着绿豆糕,一边翻看箱子里的旧物,聊着在南京的往事。从秦淮河畔的画舫,到夫子庙的芝麻糖,从吴公馆的菊花,到总统府的腊梅,每一件旧物都承载着回忆,每一段往事都充满了温暖。</p>
</p>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樟木箱子和旧物上,给它们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萧清瑜把旧物一件件整理好,放回箱子里,心里满是感慨。虽然远离故乡,与老友相隔千里,但这些旧物,这些回忆,却像一根无形的线,将她们紧紧联系在一起,温暖而坚定。</p>
</p>
她知道,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无论相隔多远,这份情谊都不会改变。等到合适的时机,她们一定能再聚在一起,像当年在南京一样,赏梅、绣花、唱昆曲,再续那段温暖的时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