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的立春刚过,南京城的寒气还没散尽,西花园的腊梅却已落了大半,只余下枝头零星几朵,在风里轻轻晃着。萧清瑜坐在暖阁的窗边,刚把一块浅粉色真丝绷上绣架,打算给蒋念绣件春装的衣襟——上面要绣几枝桃花,再缀两只粉蝶,等三月天气暖了,配着浅绿的裙子正好。
“夫人,碧奎姐派人送东西来了!”阿珍掀着门帘进来,手里捧着个藤编食盒,外面裹着厚厚的棉巾,“说是刚蒸好的桃花糕,让您和孩子们趁热吃,还附了张纸条,说下午要过来跟您商量挑布的事。”
萧清瑜放下手里的粉线,接过食盒打开,一股清甜的香气立刻漫开来。桃花糕是淡粉色的,上面印着小小的桃花纹样,还撒了层细白糖霜,看着就喜人。她拿起一块递给凑过来的蒋念,小家伙咬了一口,嘴角沾着糖霜,眼睛弯成了月牙:“妈妈,好吃!比上次张妈做的还甜!”
正说着,院外传来熟悉的脚步声,王碧奎披着件豆绿色的呢子大衣走进来,手里还提着个布包:“清瑜,我可算来了,早上在家蒸桃花糕,耽误了些时辰。”她走到绣架前,看着绷好的真丝,笑着说,“这颜色真衬念念,桃花配粉蝶,等绣好了肯定好看。”
“你来得正好,我正愁蝶翅的颜色怎么调呢。”萧清瑜拉着她在藤椅上坐下,又让阿珍泡了壶碧螺春,“上次晚晚说布庄到了新的苏绣料子,咱们下午一起去看看?顺便给恒恒和谦谦挑些做衬衫的布。”
王碧奎打开布包,里面是几轴丝线,从浅粉到深桃红,还有亮晶晶的金线:“我特意带了些新丝线,你看这‘浅霞红’,绣桃花瓣正好;这金线用来勾蝶翅的边,肯定亮眼。”她顿了顿,又说,“我家小远也该做新衣服了,上次去布庄,他盯着一块藏青布不肯走,说要像吴石的军装颜色,真是个小大人。”
两人正对着不肯讨论针法,林晚也来了,手里拿着本新到的《苏绣图谱》:“你们看我找着什么了!这是布庄老板刚进的,里面有好多春装的绣样,有桃花的、兰花的,还有绣小雀儿的,正好给孩子们做衣服参考。”
林晚翻开图谱,指着一页桃花纹样说:“你看这个,桃花枝上落着只小蜜蜂,要是绣在念念的衣襟上,比粉蝶更活泼些。”萧清瑜凑过去看,眼里亮了亮:“这个好!念念最喜欢小蜜蜂了,上次去花园还追着蜜蜂跑,说要找蜂蜜。”
蒋恒和蒋谦听到声音,也从书房跑了出来。蒋恒手里拿着本《诗经》,凑到桌边看图谱:“妈妈,我想要件绣竹子的衬衫,就像吴叔叔书房里挂的那幅画一样。”蒋谦则指着图谱上的小雀儿,大声说:“我要绣小雀儿!还要绣在袖子上,举起来就像小雀儿在飞!”
王碧奎笑着揉了揉蒋谦的头:“好,谦谦要绣小雀儿,阿姨帮你挑最亮的丝线,保证绣出来的小雀儿最精神。”
吃过桃花糕,三人带着孩子们往布庄去。街道上已经有了春的气息,路边的柳树枝条泛了青,卖花的小贩挑着担子走过,筐里的水仙和迎春开得正好。蒋念拉着林晚的手,一路追着落在肩头的麻雀,蒋恒则跟在王碧奎身边,听她讲《诗经》里的桃花诗句,蒋谦跑前跑后,一会儿指着路边的糖画摊,一会儿又凑到布庄的橱窗边看布料。
布庄的老板早就认识她们,见她们来,连忙把新到的料子都摆了出来:“萧夫人、王夫人、林夫人,你们可来了!这几匹是刚从苏州运来的,有软缎、有素绫,还有织了暗纹的,做春装最舒服。”
萧清瑜拿起那块浅粉色的软缎,指尖拂过,细腻顺滑:“就用这个给念念做裙子,再配块浅绿的衬里,绣上桃花和小蜜蜂。”王碧奎则挑了块藏青的细棉布,递给蒋恒:“这个做衬衫正好,厚实又透气,绣上竹子也好看。”林晚也给自家儿子挑了块天蓝色的料子,说要绣上几尾小金鱼。
挑完布,天色还早,三人又带着孩子们去了夫子庙。蒋谦拉着蒋恒去看糖画,林晚则陪着萧清瑜和王碧奎在茶馆里坐了坐,点了壶雨前龙井,还叫了盘茴香豆。茶馆里人不多,有个老先生在拉二胡,曲子是《春江花月夜》,舒缓的旋律伴着窗外的春风,格外惬意。
“等过些日子,桃花该开了,咱们带着孩子们去玄武湖泛舟怎么样?”林晚抿了口茶,看着窗外的春色说,“上次去的时候还是冬天,湖面结着冰,现在春天了,湖边的桃花肯定开得热闹。”
“好啊!”萧清瑜立刻应下,“我还可以带着绣架,在船上绣会儿花,你们陪着孩子们玩,多好。”王碧奎也点头:“我去准备些点心和茶水,再给孩子们做些饭团,咱们在船上野餐。”
夕阳西下时,几人才提着布料和买给孩子们的小玩意儿回家。蒋念趴在萧清瑜怀里,手里抱着个糖做的小蜜蜂,嘴里还念叨着:“妈妈,快点绣衣服,等桃花开了,我要穿着新衣服去玄武湖。”
萧清瑜笑着点头,心里满是期待。她看着身边说说笑笑的好友,看着孩子们蹦蹦跳跳的身影,觉得这春日的时光格外珍贵。回到家,她把挑好的布料铺在桌上,又拿出王碧奎带来的丝线,心里已经开始盘算着桃花和小蜜蜂的绣法——她要把这春日的美好,都绣进孩子们的衣服里,也绣进这安稳的岁月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