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轨》这部承载了丁程鑫无数心血的、以马嘉祺为隐秘缪斯的小说,在完成初稿后,并未立刻公开发表。他先是给了一位极其信赖的、在出版圈颇有资历的导师阅览,得到了高度的肯定和细致的修改意见。经过数轮精心打磨,这部作品终于定稿,并通过导师的引荐,投递给了一家以出品精品文学和敏锐市场嗅觉著称的出版社。</p>
出版社的编辑团队几乎是一眼相中了这部作品。它既有扎实的学术背景带来的智力上的挑战与魅力,又包裹着一个关于灵魂吸引、关于理性与感性如何共存的、极具张力和普世情感的核心。独特的题材、深刻的内核加上丁程鑫日益成熟的文笔,让出版社决定将其作为年度重点作品推出。</p>
小说一经出版,便迅速在文学界和更广泛的读者群体中引发了热烈的反响。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缠绵悱恎的爱情故事,《星轨》以其独特的“硬核”理科浪漫、对知识分子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以及充满哲学思辨的对话,征服了众多渴望深度阅读的读者。评论界称赞其“开拓了华语文学的新维度”,“用文学的笔触成功驾驭了科学的诗意”。丁程鑫的名字,伴随着“天才作家”、“文理通才”的美誉,真正意义上地走出了校园和专栏的小圈子,进入了大众的视野。</p>
而这部作品独特的戏剧张力和视觉潜力,也几乎在第一时间就吸引了影视圈的目光。几家有实力的影视公司纷纷抛出橄榄枝,希望购下影视改编权。经过审慎的评估和洽谈,丁程鑫和出版社最终选择了业内以制作精良、尊重原创闻名的“华章影业”。</p>
签约只是第一步。华章影业对《星轨》极其重视,将其定位为S+级别的重点项目,请来了以擅长处理细腻情感和宏大叙事著称的导演林牧,并组建了顶尖的编剧团队进行剧本改编。一切都在紧锣密鼓而又高标准地推进着。</p>
然而,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一个关键的问题浮出水面——男主角,那位年轻、理性、内心世界复杂如宇宙的物理学家“陈序”,选角陷入了困境。这个角色需要演员既具备清冷孤高的学术气质,又能演绎出角色在遭遇“变量”后,内心秩序被打破、重建过程中那种微妙而强大的情感层次。试镜了不少当红小生和实力派新人,却总是差强人意,要么过于浮夸,要么缺乏那份沉静之下蕴含力量的“智力感”。</p>
就在选角团队一筹莫展之际,一份资料被摆到了制片人和林牧导演的桌上。那是关于马嘉祺的资料。</p>
推荐人正是之前邀请过马嘉祺演话剧、后来也一直保持联系的那位戏剧社指导老师。他在关注《星轨》项目时,敏锐地察觉到男主角“陈序”身上那种独特的气质,与马嘉祺有着惊人的重合度。于是,他将马嘉祺之前话剧表演的片段、以及那次在网络上引发小范围讨论的、他被偷拍到的在实验室和校园里的几张生活照,整理后推荐给了剧组。</p>
制片人和导演最初是持怀疑态度的。一个毫无表演经验的物理系学生?这听起来太冒险了。但当他点开那份简短的话剧表演片段,看到镜头里马嘉祺那双沉静如深潭、却在特定情境下能爆发出惊人情感张力的眼睛时,他愣住了。那种近乎本真的、由内而外散发出的理性与孤高,以及偶尔流露出的、未被世俗打磨过的纯粹,正是他们遍寻不着的“陈序”的特质。</p>
“让他来试试戏。”林牧导演拍板决定,眼中闪烁着发现璞玉般的光芒。</p>
邀请和剧本片段被发送到了马嘉祺的邮箱。此时的马嘉祺,刚刚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一个重要的科研项目,正处在短暂的休整期。当他看到邮件内容,尤其是看到《星轨》原著作者丁程鑫的名字时,他的心脏像是被什么东西用力地撞了一下。</p>
他没有立刻回复。那个在顶楼酒廊里,丁程鑫带着泪痕却眼神发亮地说出“以你为原型”的画面,以及那句“以后你来写文我来演,一言为定”的约定,清晰地浮现在脑海。他从未想过,这句带着少年浪漫和期许的约定,竟会以这样一种猝不及防而又势不可挡的方式,逼近现实。</p>
他打电话给丁程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