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在春秋战国还是先汉时期,能有机会读“太学”的人,几乎全是富家子弟。
就算是现在的三国时期,能入朝为官或领兵作战者,无一不是来自门阀世家,能通过“举孝廉”为官的普通百姓寥寥无几。
放眼整个三国时期,能从普通百姓中脱颖而出,最终身居要职者,恐怕只有魏国的邓艾一人。
正是刘闪开创了任用普通百姓为官的先河,有了三百多个百姓为官的先例,各郡县的小学和大学已经人满为患,估计明年的大学毕业生还将成倍增加。
现在的大汉,最急需的就是文、武官员和医学人才。年初发生瘴疫时刘闪回到成都,在处理吴太后后事的同时,刘闪向全国发出诏令,将在大学毕业生中选拔这三种人才,让百姓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志向,自由选择将来的职业。
在这个时候,药监局的太医令正在紧急编撰医学类的太学教材,蒋琬和几名朝臣也在编撰文职类官员的太学教材。
由于各地战事吃紧,所有的将领都在转战各地攻城拔寨,军事类教材的编写便一拖再拖,刘闪办“军校”的计划也搁置了下来。
古代很长一段时期都没有“军校”,但军中有一条晋升之路:每个兵卒通过奋勇杀敌,可以从“伍长”、“什长”、“屯长”、“军司马”一步步升至校尉,然后再被正式任命为将军,或是做为某个大将的副将。
因为战争的人员消耗,能通过这种方式升迁的将军少之又少。同时,这样的将军也有很多不足:他们多以勇武著称,很少懂得兵法谋略或排兵布阵之法,也缺乏独立完成作战计划的能力。
因此,在刘闪看来,这种人并不是将军的最佳人选。
从公安城任用蒋舒开始,刘闪一直在观察。蒋舒除了将军该有的勇武之外,其谋略也高于其他的将领。自从刘闪兵进沙羡之后,蒋舒一直被刘闪当做参谋在使用。
蒋舒的右手受伤,再也无法骑马杀敌,刘闪很想将他留在身边做参谋。既然蒋舒的志向不在于此,刘闪也不勉强,于是想起了被搁置的军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