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兵的哨探没有说错:领兵袭赤乌的正是张翼,率领蜀军和山民攻打柴桑城的正是吴班!
自吴懿兵败大岭山,吴班携五千蜀兵顺着绳梯而下,退入幕阜山已经半年有余。
要讲清楚这半年里发生的事,还得从吴国与山越之间的恩怨说起,甚至从山越的起源说起。
山越,最开始是古百越族的后裔,他们以部落的形势隐居于山中,有自己的首领和经济基础,许多部落还能自己铸铁,也有自己的正式军队。
自孙坚起事、孙策平定江东的那一刻起,东吴与山越之间的纷争就没平息过,直到几百年后的隋唐时期,史书上仍存有“山越”一词。
至于山越有多少人,史书上难有明确的统计,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历史上的几百年间,绝大部分人都低估了山越人口的数量,也低估了这个“异族”对南方六朝政权的影响。
据《宋书》记载:“自元嘉将半,寇慝弥广,遂盘结数州,摇乱邦邑。于是命将出师,恣行诛讨,自江汉以北,庐江以南,搜山荡谷,穷兵罄武,系颈囚俘,盖以数百万计。”
当时的刘宋政权,比孙吴政权晚了两百余年,而当时,仅仅在江汉以北、庐江以南的蛮族(山越)就有数百万之众!
凭这段记载,足以看出江南地区的山越人数目之多。在刘宋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程度远要高于孙吴时期,“山越”的地盘却没有大的改变,由此反推,孙吴时期的山越异族应该不低于一百万。
同时,我们再以东吴历年来征讨山越的记录来看,在东吴坐拥江东的几十年里,诸葛恪、陆胤、潘濬、朱桓、卫温、张承、全琮、凌统等人都先后征讨过山越,史书上有着详细的记载:
建安八年(203),贺齐讨山越:“时吴、会稽、丹杨多有伏匿,逊陈便宜,乞与募焉。会稽山贼大帅潘临得六万户,斩首六千,得兵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