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290章 端午(1 / 2)

选址、动工、募人……

自从被刘靖委以重任,那位林家才女,仿佛一柄藏于鞘中的绝世名剑,终于得以出鞘。

她沉寂了二十年的生命,仿佛被投入了一颗火星,瞬间燃起了燎原之势。

林婉没有丝毫的犹豫与彷徨。

第二日天不亮,她便谢绝了兄长派来的马车,提着裙摆,亲自步行在歙州城的街巷之中。

她要亲眼看,亲脚量,为进奏院寻一个最合适的根基。

她走过繁华的东市,看过喧闹的南街,最终,目光锁定在了刺史府东侧一处荒废已久的旧吏部档案库。

这里位置绝佳,既紧邻权力中枢,便于沟通,又独门独院,自成一统,利于保密。

她当即拍板,就是这里。

接下来的日子,林婉几乎是以那座尘封的院落为家。

清晨,当别的官吏还在睡梦中时,她已立于庭院之内,手中拿着的不再是诗卷,而是与工匠反复商讨后绘制的改建图纸。

他们从未见过这样的女子。

她不像别的监工那样只知催促进度,而是会捧着一本不知从哪儿找来的手抄孤本《梓人传》,将书上柳宗元所记述的营造之法,与工匠的图纸一一比对。

她会指着图纸上一处复杂的斗拱结构,轻声询问:“柳大家在书中言,‘非矩勿正,非规勿圆’。此处的榫卯尺寸,我用算筹推演数遍,似乎与整体梁架的承重配比略有出入,是否会有倾颓之虞?”

她也会在巡视工地时,忽然停下脚步,指着一排新挖的沟渠,蹙眉道:“《考工记》有云,‘时有寒暑,地有高下’。此渠逆了地势,若遇上急雨,恐怕排水不畅,反易积水。何不顺势而为,稍作调整?”

她的问题,从不涉及具体的木工手艺或泥瓦匠的经验,却总能从更高的理论层面、从最根本的算学与地理逻辑上,切中要害。

起初,那些老工匠还觉得这位女郎是纸上谈兵,但几次被她问得哑口无言、冷汗直流后,所有人都不敢再有丝毫小觑。

他们看向她的眼神,从最初的轻视,变成了深深的敬畏。

这女子,读的不是死书,她能将书上的道理,变成眼前实实在在的规矩和方圆!

林婉对这些目光的变化视若无睹,她知道,在这乱世,女子的身份既是束缚,也是最好的伪装。

当所有人都以为她只是一个“花瓶”时,她手中的笔,才能在无人察觉间,化为最锋利的刀。

场地尘埃落定,招募贤才的告示,也由林博亲自操办,贴满了歙州城的大街小巷,尤其是在各大学堂与书坊门口,更是张贴得整整齐齐。

“进奏院招募文士,不问出身,不拘一格,唯才是举!”

“月俸三贯起,优者不设上限!”

“报名之期,定于三日之后!”

刺史府的告示一出,整个歙州城都沸腾了。

茶楼酒肆里,那些往日里只能靠抄书糊口、满腹牢骚的落魄文人,此刻一个个双眼放光,仿佛看到了金光大道。

“听说了吗?刺史府新设‘进奏院’,招募文士,月俸三贯起!”

“何止三贯!告示上写了,优者不设上限!这可是我等读书人出人头地的好机会!”

“只是……听说那院长,是个女子?”

“女子又如何?只要给钱给前程,便是让我给一匹母马磕头,我也愿意!你我这等寒门,还挑三拣四的,饿死都活该!”

而在那些高门大院之内,世家子弟们的反应,则充满了不屑与鄙夷。

“进奏院?听着倒是雅致,竟让一个女人来主事,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不过是刘刺史为博美人一笑,设的闲职罢了。”

“招些穷酸,写些歪诗,装点门面而已。”

“由他们去折腾吧,一群泥腿子,还能翻了天不成?”

这些议论,或期盼,或轻蔑,都丝毫影响不到刺史府前的盛况。

应募之日,天还未亮,刺史府门前便已是人头攒动,黑压压一片,几乎堵塞了整条长街。

人群中,除了本地的士子,甚至还能看到不少面带风霜之色、口音各异的外乡人。

一个本地的年轻人好奇地向身边一个风尘仆仆的外乡人问道:“兄台口音不似本地人,也是为这告示而来?”

那外乡人闻言,脸上露出一抹复杂的笑容,既有辛酸,又有庆幸。

他压低声音道:“不瞒你说,我等从宣州、池州等地而来,已在歙州盘桓了近一月了!”

“什么?”

本地读书人大吃一惊。

“唉。”

外乡人叹了口气:“自从听闻刘使君在饶州为卢氏一门伸张正义,又为苏哲、魏英这等寒门士子破格授官的事迹后,我等便知,这天下,唯有歙州,才是我辈读书人唯一的出路!”

“我等散尽家财,结伴而来,只为等一个机会。原以为还要等上一年半载,没想到,机会来得如此之快!”

“这三贯月俸事小,能为刘使君这等明主效力,才是毕生所愿啊!”

他的一番话,引来周围数名外乡士子的共鸣,他们纷纷点头,眼中闪烁着激动与期盼的光芒。

当刺史府的大门缓缓打开,当那名传说中的女院长,在一众吏员的簇拥下,出现在众人面前时,所有的喧哗都化为了死一般的寂静。

林婉端坐于考场主位,亲自出题,亲自审阅。

一日下来,她滴水未进,却批阅了上百份考卷。

当她最终从上百人中,点出七位入选者时,那七人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更有甚至激动得涕泪横流。

而林婉,只是平静地看着他们,淡淡说道。

“进奏院,要的是能做事的人。”

“从今日起,你们便是本院的第一批骨干,望诸君,莫负所学,更莫负刺史所托。”

这番如火如荼的建设,在歙州官场并未溅起半点水花。

一众官吏在得知进奏院的院长竟是一名女子时,起初是微微的诧异,随后便换上了一副意味深长的笑容。

在他们看来,这不过是少年刺史为博红颜一笑,效仿古之君王设下的“花瓶”衙门。

一个无关紧要的部堂,一个姿容绝代的院长。

这其中的风流韵事,远比政务本身更值得他们津津乐道。

无人知晓,一张即将颠覆天下的无形大网,正在这群人的轻视与哂笑中,悄然织成。

……

五月初五,端午。

这并非一个纯粹欢庆的佳节,在唐人的观念中,它更是仲夏时节一个极为重要的“恶日”。

自古以来,五月便被视为毒月,五日更是恶月中的恶日,阴阳相争,百鬼众魅,尽皆出动。

因此,这一日的仪式感,远比后世的单纯纪念,来得更为庄重,也更为复杂。

天还未亮,整个歙州城便已在一种混杂着艾草、菖蒲与糯米清香的独特气息中苏醒。

家家户户的门楣上,都已悬挂好了新采的艾草与菖蒲,那形如利剑的草叶,被认为可以斩妖除魔,驱邪避秽。

坊市间的妇人们,则早早起身,用青、红、白、黑、黄五彩丝线,精心搓成细长的“续命缕”,小心翼翼地系在自家孩童的手腕脚腕上。

就连诗圣杜甫都曾在诗中感叹“续命由三事,延年又五时”,足见此俗在唐人心中的分量。

她们口中念念有词,祈求孩子能安然度过这个毒虫滋生的季节,百病不侵。

更有讲究些的人家,会用新酿的雄黄酒,蘸着食指,在孩子光洁的额头上,郑重地画上一个“王”字,借虎王之威,以辟百邪。

空气中,弥漫着各家蒸煮角黍的香气。

不同于后世琳琅满目的粽子,此时的角黍更为古朴。

匠人用宽大的菰叶,巧手包裹,使其形如牛角,内里或是用上等蜂蜜浸透的甜糯米,或是夹杂着咸香腊肉的油糯米,是这个节日里,无论贫富,孩子们都最期盼的吃食。

有趣的是,此时的端午,虽然也有龙舟竞渡,也有吃角黍的习俗,但其核心的纪念人物,却并非后世妇孺皆知的屈原。

在盛唐乃至中唐的文人墨客眼中,屈原的地位颇为尴尬。

他虽才华横溢,但其投江自尽的行为,在深受儒家“忠君”思想影响的士大夫看来,多少带有些“愚忠”和“怨君”的色彩,算不得完美的臣子典范。

因此,在唐代的诗词歌赋中,端午节更多是与驱邪、避瘟、夏至、享宴等主题相关联。

人们纪念的,是伍子胥的忠烈,是曹娥的孝顺。

直到晚唐,随着国势日衰,士人阶层普遍感到报国无门的苦闷与彷徨,屈原那怀才不遇、忧国忧民的悲情形象,才重新被文人们拾起,并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逐渐与端午节俗深度绑定。

而此刻的歙州百姓,他们心中并没有那么多复杂的历史人物评价。

他们只知道,今日是个好日子。

当第一缕晨光刺破薄雾,整座城池便彻底活了过来。

人潮如归海的江河,从四面八方的街巷涌出,汇成一股巨大的洪流,浩浩荡荡地朝着城外的新安江畔涌去。

点击下载,本站安卓小说APP
最新小说: 普普通通打工蛇[末世] 天下凶神 一人:八奇技强?可我内丹已成! 从柯南元年开始建立穿越者联盟 轻轻【NP】 大小姐淫乱日常(NPH) 冲喜侍妾(古言1v1H) Re0:当代剑圣竟是我哥? 潮来不钓(年上1v1) 漫漫长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