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缝下的烛光晃了一下,慢慢移走了。沈微婉一动没动,连呼吸都轻轻的,像怕惊了这夜里的安静。</p>
脚步声渐渐远了,锁链“哗啦”一声响,值房外又恢复了寂静。</p>
她缓缓睁开眼,手悄悄伸进枕头底下,摸到了那块叠得整整齐齐的帕子。纸灰还在,一点都没少。她没拿出来看,只是攥紧了一瞬,又松开,然后翻身坐起。</p>
天还没亮,窗外灰蒙蒙的,灶台那边已经有动静了。她低头看了看左臂,纱布是新的,干干净净,不再渗血了。抬手还有点疼,但已经能撑住。</p>
她穿上鞋,从床下拿出昨晚林姑姑留下的《膳典辑要》。书翻到中间,“安神粥”的配方她早就背熟了。可她总觉得,这本书不该只到这里就停下。</p>
申时——林姑姑说的那个时间,像一根细线,轻轻拉着她往前走。</p>
</p>
藏书阁在尚食局最北边,平时都上着锁,钥匙只有林姑姑有。到了申时三刻,沈微婉准时站在门外。风从屋檐刮下来,吹得她袖口微微颤动。</p>
门开了。</p>
林姑姑站在里面,手里拿着一把铜钥匙,脸上没什么表情。</p>
“进来吧。”她侧身让开。</p>
屋里很暗,一排排木架高高顶到房梁,上面堆满了泛黄的旧册子。有的书皮掉了,露出里面的字;有的被虫蛀过,边角卷曲发黑。空气里飘着陈年纸墨的味道,混着淡淡的樟脑香。</p>
林姑姑走到东边第三个柜子前,掏出一把小钥匙,打开锁,抽出一本薄薄的册子递给她。</p>
“《膳典辑要·补遗卷》,先皇后那时候整理的,后来没人管,就一直搁在这儿吃灰。”</p>
沈微婉接过书,封皮已经脆了,指尖一碰就掉碎屑。她小心地翻开,一页一页看过去。大多是些失传的药膳方子,写得很简单,有的连用量都没标全。</p>
快翻到最后时,一张纸片滑了出来。</p>
她伸手接住,展开。</p>
纸上墨色褪了不少,但字迹清秀工整:“玉雪酥:糯米粉三合,玫瑰露半盏,蜂蜜调霜,蒸以梨叶,形如梅花。”</p>
旁边还有一行小字:“先皇后每思此味,辄感怀东宫旧事。”</p>
她心跳忽然慢了一拍。</p>
这不是普通的点心方子。这是记忆,是秘密,是有人悄悄藏起来、又舍不得毁掉的东西。</p>
她抬头想问,林姑姑已经走到门口了。</p>
“一个时辰后还书。”她顿了顿,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有些东西,不该被忘了。”</p>
门关上了。</p>
沈微婉坐在原地,把那张夹页对着光看了好久。然后从袖袋里掏出炭笔和一张废纸,一笔一画认真抄下配方。抄完后,把夹页放回原处,书也仔细归位。</p>
她走出藏书阁时,太阳已经偏西了。</p>
</p>
第二天清晨,她比平时早了一个时辰到局。</p>
御苑边上长着几棵老梨树,枝头刚冒出嫩芽,叶子还蜷缩着。她挑了一根带着三片新叶的枝条,迅速折断塞进袖中,转身离开。</p>
回到尚食局,她把梨枝用沸水煮了一遍,晾在干净的布巾上。趁着交接班混乱的时候,又偷偷从药材柜角落取了一小碟剩下的玫瑰露——那是前日煎药后没人收拾的残液。</p>
糯米粉是她刷蒸笼时一点点攒下来的边角料,不多,但够做一次尝试。</p>
午后续火的空档,灶台没人用。她趁大家不注意,把糯米粉加温水调成浆,拌入蜂蜜和玫瑰露,搅匀后倒入梅花形状的小模子,再垫上消毒过的梨叶,放进小蒸笼。</p>
火不能太大,大了会塌;也不能太小,小了蒸不熟。她守在灶前,眼睛盯着蒸汽,耳朵听着水声。</p>
七分钟。</p>
她掀开盖子。</p>
三枚小巧的糕点静静躺在梨叶上,洁白如雪,表面浮着淡淡花香,边缘微微翘起,真的像一朵朵盛开的梅花。</p>
她夹起一枚,轻轻咬了一口。</p>
甜而不腻,入口即化,玫瑰香和梨叶的清新交织在一起,尾调还带着一丝蜂蜜的暖意。不是多贵重的味道,却让人心里一下子安静下来。</p>
她闭了闭眼。</p>
这味道……一定有人记得。</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