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回到各自的城市,南北之间的电波再次变得温暖而频繁。那场盛典上的破冰重逢,像一道强光,驱散了积聚数月的阴霾,也照见了彼此心中那份历经风波却未曾动摇的底色。他们之间的联系,不再是之前那种带着小心翼翼和未愈伤口的试探,而是重新流淌起信任与理解的活水。</p>
丁程鑫感觉自己仿佛卸下了一个沉重的枷锁,连南方湿冷的冬日都变得可爱起来。创作的灵感像是被春雨浇灌的种子,争先恐后地破土而出。而这一次,他笔下的世界,清晰地烙印上了马嘉祺的影子。</p>
这并非刻意为之,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流淌。他发现自己观察世界的角度,不知不觉带上了马嘉祺式的理性剖析;他笔下的人物,开始拥有那种沉静外表下蕴含的、如同深海暗流般复杂而强大的内在力量;他甚至会在构思情节时,下意识地思考:“如果是他,会如何选择?会怎样应对?”</p>
马嘉祺,成了他独一无二的缪斯。</p>
他开始动笔写一个全新的故事,一个关于“观测者与变量”的故事。主角是一位年轻的天体物理学家,他冷静、理性,试图用数学和物理定律去解构宇宙的奥秘,却在自己的观测中,意外地引入了一个无法被原有模型定义的、充满感性与不确定性的“变量”——一个如同星光般闯入他有序世界的艺术家。故事围绕着理性与感性的碰撞、秩序与混沌的交融、以及两个截然不同的灵魂如何在与彼此的引力纠缠中,重新认识宇宙与自我而展开。</p>
这无疑是丁程鑫至今尝试过的,最具挑战性的题材。他需要查阅大量的物理学概念和天文观测知识,以确保背景的真实可信;更需要精准地把握那种理性思维与感性情感相互渗透、彼此影响的微妙状态。这对他而言,是一次写作上的冒险,也是一次向着马嘉祺内心世界更深处的一次探索和致敬。</p>
他会在视频通话时,和马嘉祺讨论一些物理概念。</p>
“事件视界(Event Horizon)的不可逆性,在情感层面上,是否可以类比为某种决定性的顿悟或选择?”丁程鑫咬着笔杆,对着屏幕那头的马嘉祺提问。</p>
马嘉祺刚刚结束晚间的实验,脸上还带着一丝疲惫,但听到这个问题,眼神立刻变得专注起来。他思考了片刻,回答道:“从信息传递的角度看,类似。一旦跨越某个临界点,信息传递的方向和性质会发生根本改变,无法回溯。用在情感模型上……有启发性。”</p>
他不仅解答,有时还会反过来提问:“你笔下那个‘变量’,她的艺术创作,是更偏向于对客观世界的摹写,还是主观情感的表达?这决定了她与‘观测者’互动的基础模式。”</p>
这些问题往往能击中丁程鑫构思的模糊地带,促使他更深入地挖掘人物内核。</p>
他们的交流,不再仅仅是恋人间的嘘寒问暖,更是一种智力上的深度碰撞和灵魂层面的彼此滋养。丁程鑫借此构建着他故事中坚实的世界观和人物逻辑;而马嘉祺,也仿佛通过丁程鑫的笔和提问,以一种全新的、充满人文浪漫的视角,重新审视着自己所研究的、冰冷而浩瀚的宇宙。</p>
这个过程,也让他们对彼此有了更深的理解。丁程鑫看到了马嘉祺那份理性背后,对世界运行规律近乎虔诚的探索热情,以及他思维疆域的辽阔;马嘉祺则更真切地感受到了丁程鑫那颗敏感心灵是如何将抽象的情感、复杂的人性,转化为具象而富有生命力的文字,那是一种他无法拥有却深深欣赏的、创造秩序的能力。</p>